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字数尽量接近原文。
---
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欢迎点个“关注”,我会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真诚且有深度的好文。感谢您的支持!
1975年,经历了漫长26年艰难改造生活的黄维,终于迎来了特赦的那一天。
走出监狱,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,黄维心中涌动着岁月沧桑和人生百味的感慨。重获自由的他,心境复杂,既有对过去的回忆,也有对未来的茫然。
刚刚恢复正常生活没多久,黄维便收到了一封来自当年他的老部下、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转交的信件。
这封信的作者,是开国大将陈赓,一位在黄埔军校一期班的老同学,赫赫有名的军中人物。
展开剩余90%黄维有些疑惑,尽管他身陷囹圄,也知道陈赓早在1961年就已经去世了,怎么会在十四年后突然收到他的信?而且,他与陈赓并无深厚交情,也没想到陈赓会如此牵挂他。
拆开信封,信中的字迹朴实无华,没有胜利者的傲慢与高高在上的训诫,反而充满了对黄埔军校旧日情谊的怀念,以及对往昔战争岁月的回顾。
信中有一段特别提到了淮海战役的旧事,这让黄维久久难以平复内心的波动。突然间,他怒不可遏,满头白发竖起,竟将这封信撕得粉碎……
究竟是什么引发了黄维的激烈情绪?是愤怒?是羞辱?还是责难?
激起他情绪波动的,正是那段关于淮海战役的回忆。于是,讲述还得从淮海战役开始说起。
---
一、黄维的遗憾
1948年9月,黄维被任命为国民党十二兵团中将司令,统率着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,共计约十三、四万人,向徐州方向进军,支援杜聿明集团。
这段历史进程现今已较为清晰,笔者不再详细赘述。黄维严格执行国防部的命令,拼命向徐州挺进,却被中原野战军层层阻击,最终在双堆集一役全军覆没,黄维与杨伯涛等人被俘虏。
当时,十二兵团在国军中可谓顶尖兵团,实力强劲。其核心部队是著名的十八军,属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。除了八十五军属于陈诚的土木系培养外,第十军和第十四军与十八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有些团级单位甚至是直接从十八军原班人马抽调出来组成新军的。
从这个角度看,十二兵团实际上是一个规模扩大版的十八军。
再加上配备了机械化装甲部队的快速纵队,拥有大量汽车、装甲车和坦克,机动灵活,火力强劲。
然而,这么强大的兵团,在不算远的路程上,竟被中原野战军包围歼灭,令人难以理解其中的种种缘由。
例如,黄维兵团连续跨越两条河流后,到了第三条河——浍河岸边,与中原野战军激烈交战时,形势急转直下。黄维曾考虑放弃北渡浍河,改沿河向东转移,这本是十二兵团唯一可能逃出生天的机会。
当时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转机。若黄维沿东南方向前进,抵达津浦线固镇据点,与守军会合,就能与蚌埠李延年兵团取得联系。
即便是强悍的中原野战军加上华野一纵,也难以撼动这股联合国军的力量。
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和几位将领都建议黄维果断脱离中原野战军,向东南方向靠拢。
杨伯涛回忆说,当时十二兵团距离固镇只有四十公里,按急行军计算,大半天内就能抵达。
然而黄维却犹豫不决。他的命令是取最短捷径迅速北上,若转向东南则是绕路,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令他不敢轻举妄动。
现实情况是,如果继续强攻浍河的解放军阵地,只会陷入长期消耗的阵地战,猴年马月才能打到徐州。
黄维犹豫了大半天,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决定向东南转移。可惜时机早已丧失。
若像杨伯涛建议的,第一天立刻动身,便能快速摆脱解放军包围。
但第二天下午四点多才启程,仅行进十五公里到双堆集时,天色已晚。国军习惯白天行军,黄维便下令在双堆集暂时休整。
谁料一停下来,竟再也无法前进。
---
二、拒绝接受思想改造
这场战略失误,也成了黄维坚持不认失败的根源。
他从不承认共军是硬碰硬将自己击败,而坚信是因为对方兵力占优。
唯一认可的错误,是他行动迟缓,若早走一步,便无惧共军围堵。
入狱后,许多国民党将领陆续接受思想改造,承认国军腐败无能、失败不可避免。唯独黄维固执己见,不认输、不改造。
他看书,但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,旁人劝他反思失败,他不屑一顾。
同狱的王耀武改造较积极,写文章反思济南战役失败和蒋介石用人失误,甚至批评陈诚。
黄维每次听到王耀武的言论,都跳出来指责他忘恩负义。
王耀武则反驳说,解放军强大是事实,你黄维不也败了吗?为何就是不愿承认?
黄维则坚持说:打仗都有失误,我只是晚走了半天。
王耀武激将他:“路明明有,你不走怪谁?”
黄维便争辩不休,眼睛圆睁,坚持说:“我还要再战,我就是不服。”
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,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,美军接连败北,连杜聿明、杨伯涛等原国民党将领都震惊不已。
美军在蒋军眼中是不可战胜的天神,居然被志愿军打得落花流水,国军将领们这才彻底觉醒,意识到解放军进步远超想象。
杜聿明、杨伯涛纷纷向志愿军献策,撰写关于美军的材料。
而黄维依旧冷眼旁观,固守那点可怜的固执偏见,认为解放军不过凭一时优势打败美军。
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思想改造。特别是抗美援朝结束后,胜负已成定局,黄维只能哑口无言,内心却充满无奈和迷惘。
他在日记中写满历代忠臣的诗篇,如明代忠臣于谦的《石灰吟》,不仅用多种字体书写,还常常大声朗诵。
狱中管理人员多次劝他注意休息,不要打扰他人,他却不依不饶:“连说话都要管?我背诵的又不是反动诗,何必阻止?”
监狱一度允许犯人订购书籍,黄维看过书单后很失望,觉得那些书都是用来洗脑的。
直到他看到一本《钢铁是怎样练成的》,心中稍感喜悦,想着学习冶金知识也好。
可买回来看才发现是别的内容,气愤之下将书撕成碎片,用作厕所纸。
管理人员见黄维一贯怪异行为,也就不再计较。
就这样,怀揣着莫名的自尊与倔强,黄维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26年,直到1975年被特赦出狱。
---
三、陈赓的三件事
刚出狱不久,黄维就收到了陈赓去世前留下的信。
当着杨伯涛的面,他看完信后竟将信撕得粉碎。
但杨伯涛看出,黄维并非因愤怒,而是内心那块坚硬的心结被击碎了。
这封信中内容,杨伯涛等人早已听说过,源自1959年第一批特赦后,陈赓与黄埔校友重逢时的谈话。
尤其是关于淮海战役的回顾,更是直接戳中了黄维的软肋。
陈赓提及了三件关键事情,每一件都让黄维难以招架。
第一,关于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推测;
第二,关于十二兵团进军方向的判断;
第三,关于十二兵团是否应向东南逃跑的讨论。
我们逐一分析。
第一件事:黄维还是胡琏?陈赓猜得准。
1948年9月,中原野战军获知国军将组建强大兵团援徐消息。
邓小平让陈赓分析可能的人选。陈赓因曾在上海做情报,对国军黄埔将领了解颇深,判断黄维和胡琏均有可能担任司令。
胡琏虽有战斗经验,但白崇禧不信任他,担心无法控制,坚决反对。
十二兵团隶属华中“剿总”,白崇禧话语权重,蒋介石很可能选用黄维。
黄维虽然军事理论扎实,但缺乏灵活变通,打起仗来比较死板。
黄维看信时对此心知肚明,不算意外。毕竟这是军内公开的秘密,陈赓只不过情报细致,掌握了内部情况。
第二件事:十二兵团进军路线推测。
陈赓率领中野四纵驻扎南坪集,花大力气构筑阻援阵地。
几位旅长问他,南坪集是平坦开阔的平原,若黄维在浍河南岸受阻,很可能绕路他处。我们是否需如此费力防守?
陈赓分析,若是胡琏率军,会考虑绕行问题。但黄维忠于蒋介石且固执,战前已定直取徐州的路线,抵达浍河不会轻易改变。
黄维越看越难受,陈赓仿佛能洞察他的心思,了解他与军长们的讨论。
黄维机械化部队跨两条河流时明显吃力,装甲车过小沟都艰难。军长们都想绕道蚌埠靠拢,但黄维仍坚信命令,向南坪集猛攻,与中野激烈交战。
陈赓分析说,若十二兵团绕过南坪集直奔东南,陈赓手下部队不足以追击,四纵两万人根本拖不住敌军。
第三件事:是否应向东南撤退?
浍河南坪集战斗胶着,十八军一天损失两个团兵力。杨伯涛急于撤退,黄维仍坚持强攻。
陈赓策略性撤四纵过浍河北岸,制造我军疲惫假象,诱使黄维持续纠缠北岸。
只要四纵能拖延,其他中野纵队就能围困黄维。
黄维误以为共军不支,派十八军北渡扩大战线,结果遭重创,无法推进。
杨伯涛得知消息后,急吼吼要黄维果断行动,利用东南方向空隙迅速转移固镇。
之后的发展,黄维已然熟悉。白白耽误的时间里,刘邓陈粟谭下令多路部队合围,黄维陷入绝境。
这三件事,实际上是陈赓与黄维智谋较量的缩影。
黄维从出发那刻起,对敌军人数、指挥官、战略意图一无所知,更别说对对方指挥风格有深入了解,一味凭自己想法盲目作战。
兵法讲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黄维只知己不知彼,面对全方位分析自己的陈赓,自然败得一败涂地。
看完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